投资10亿占地300亩!意大利航空项目落户石家庄
作为诠释宗旨,尊德性是其内圣方面,鉴往而知来是其外王方面。
犹分两虽不同,而足色则同,皆可谓之精金。《春秋》也者,志吾心之诚伪邪正者也,因此,《六经》者,吾心之记籍也,而《六经》之实则具于吾心。
但意念所在,即要去其不正,以全其正。吾心之良知,即所谓天理也。《传习录》的如下对话最能体现这一点。作为天理的良知本来就内在于每个人心中,吾心与天理本来一体,因此格物求理需要进行一种哥白尼式的翻转,即不能求理于外物,而应该求理于吾心。皮锡瑞指出经学至明为极衰时代,日本学者小柳司气太也说:元明是中国经学是上最无可观的时代,而以明为甚。
他由此得出结论是:求诸其心才是尊经的正当方式。人到纯乎天理方是圣,金到足色方是精。其中,从冯友兰的新理学到蒙培元的情感儒学及其后学是重要的一系,有学者称之为现代中国哲学的情理学派[①]。
此后的一些列论文都紧密围绕这个问题,而最面系统的论述就是1998年出版的专著《心灵超越与境界》,指出:中国哲学是一种心灵哲学。仁作为最高德性本质上是情感理性即情理。[23] 蒙培元:《情感与理性》,台湾《哲学与文化》第二十八卷十一期,2001年11月版。[63] 蒙培元:《理学范畴系统》,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,第366页。
蒙培元指出:简单地说,西方是情理二分的,中国是情理合一的。这是因为:儒学不是唯理性主义的,也不是非理性主义的。
[⑦] 已有学者指出,在冯友兰那里,如果说了解‘真际需要的是理性的、逻辑的方法,即‘正的方法,那么,贯通‘真际与‘实际、达致人生境界的‘天地境界,需要的则是将‘正的方法与‘负的方法(即体验的、情感的方法)结合起来。[27] 蒙培元:《儒学现代发展的几个问题》,《北京大学学报》(哲学社会科学版)2012年第1期。[40] 蒙培元:《心灵超越与境界》,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,第3、305、68页。[21] 蒙培元:《论中国传统的情感哲学》,《哲学研究》1994年第1期。
后者则指哲学思想体系的理论原创,如冯友兰的新理学建构。正是在对宋明理学的独特理解和深度诠释中,蒙培元提炼和发挥出了自己的情感哲学。【作者按】本文作于2023年8月,原刊《光明日报》理论版2023年9月11日哲学专刊(原刊删除了文献注释)。[77] 蒙培元:《为什么说中国哲学是深层生态学》,《新视野》2002年第6期。
蒙培元当然首先是接着讲冯友兰的新理学。(一)生态存在论蒙培元的生态儒学并不仅仅是一个形下学层级的理论,而是具有存在论意义的理论:这样的生态哲学不只是保持或改善‘生态环境的问题,而是人类生存方式的问题和生命价值的问题[77]。
……‘真情实感是人所本有的,也是人所特有的,是最原始的,又是最有价值意义的,人的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即由此而来[22]。[37] 情感儒学的心灵哲学之维事实上,情感儒学或情感哲学只是蒙培元哲学思想的总称。
[80] 唯其具有存在论层级的普遍意义,这种生态哲学才能涵盖生态伦理和生态美学:儒学是一种人文主义的生态哲学,即在人文关怀中实现人与自身、人与人、人与社会、人与自然的整体和谐,其中包含生态伦理与生态美学的丰富内容。他说:情可以上下其说,既有理性化的道德情感,又有感性化的个人私情。这就是儒家的生命哲学,也是一种生态哲学。[68] 蒙培元:《主体·心灵·境界——我的中国哲学研究》,载《今日中国哲学》,广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。[⑤] 陈来:《有情与无情——冯友兰论情感》,载氏著《现代中国哲学的追寻》,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。关于仁的学说,归根到底是一个心灵哲学的问题。
应注意的是:蒙培元的接着讲尽管广泛涉及诸多领域的哲学思想建构,却有一个思想核心一以贯之,那就是情的彰显,即赓续并发展了儒家的情感哲学传统。自然界创造了人,人被创造之后便自立于天地之间而能够‘自我作主。
[23]为此,不同于牟宗三的心可上下其说之论,蒙培元提出情可上下其说的命题。[19] 蒙培元:《论中国传统的情感哲学》,《哲学研究》1994年第1期。
情感儒学的生态儒学之维如果说心灵哲学侧重于人的存在,那么,生态儒学就侧重于人与自然的共在,更充分地体现了情感儒学的存在论意义。实际上,蒙培元所讲的情感远不仅仅是形下学的范畴,也是形上学、存在论层级的问题。
帝制时代性本情末性体情用的情感贬抑,以宋明理学为代表。他认为:自由的心灵是开放的,不是封闭的。对此,孟子进行了充分发挥,论证了心理情感如何是‘仁的基础。[54] 蒙培元:《从仁的四个层面看普遍伦理的可能性》,《中国哲学史》2000年第4期。
叶适具有一种开放的同时又是以儒为本位的德性观[62]。综上所述,蒙培元认为,中国哲学最后的实现就在‘生态哲学的问题上,所以中国哲学对我们现在解决人类生存方式的问题有独特的贡献[87]。
既不是‘本质先于存在,也不是‘存在先于本质,而是‘本质即存在,即生命存在与理性的统一。如果能改变整体论的绝对主义和内向性的封闭主义,使心灵变得更加开放,那么,它的功能性特征和情感意向性特征,将会对现代哲学作出贡献[68]。
[⑩] 关于孔孟思想的情感哲学性质,蒙培元指出:孔子的仁学实际上是情感哲学,孔子的知识学实际上是知情合一之学,知者知其仁,仁者践其仁[11]。[48] 蒙培元:《心灵的开放与开放的心灵》,《哲学研究》1995年第10期。
蒙培元的生态哲学探索,始于1998年的论文《人对自然界有没有义务——从儒家人学与可持续发展谈起》[71],完成于2004年的专著《人与自然——中国哲学生态观》,此后继续拓展和深化。仁的内容、意义和范围的不断延伸,远远超出了人类中心论,变成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哲学、生态文化。[27] 这种存在乃是人与自然的共在。所谓‘实感,就是来自生命存在本身的真实而无任何虚幻的自我感知和感受。
[14] 蒙培元:《略谈儒家关于乐的思想》,载《中国审美意识的探讨》,宝文堂书店1989年版。情感本身就能够是理性的,在情之自然之中便有必然之理。
[36]这里特别要注意区分蒙培元提出的情感理性和理性情感这两个概念:情感理性是强调理性并不是与情感相对立的,而是情感本身的理性——情理,这是继承和发展了戴震对理诠释。在历史的发展中,儒学自身具有开放性,可能出现多样化的选择[57]。
因此,人之所以为人之性,就在于‘体万物而无所遗,就在于对万物实行仁爱,即所谓‘仁者人也。这里涉及儒学情感哲学传统的历时演变,可分三大历史形态:先秦的儒家情感哲学,以孔孟哲学的情感本源观念为代表。
#相关推荐
-
评论列表 (0条)